你還記得上次和身邊的人吵架、衝突的感覺嗎?人際互動並不總是順利的,因為互動中,兩方(甚至更多)都有自己的想法、立場和感受,所以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發生衝突是很常見的事。不過,如果是和社會機器人互動呢?無論是機器狗、機器人,我們都能知道,現在互動的另一方並不是真正的人或生物,而是由機器構造而成的。研究顯示,我們會在這樣的差別中,期待能找到與真人互動中的挫折,以下會用兩種使用者群體舉例介紹:
- 孩童
「機器寵物和真寵物的差別是什麼?」這個問題或許不只是他們的「組成」那麼簡單。機器寵物依照設計者的設定,會依據使用者的反應做出回饋,讓孩子獲得和真正動物相似的互動。研究過程中,研究者發現 90 年代的孩子會問:「這個機器狗是用什麼做的呢?他沒有血肉的話也可以說是狗嗎?」之類的問題,但在後來的訪談中,孩子反問:「這個機器狗可以給我和真的狗狗一樣的回應,難道他不是狗狗嗎?」
作者比較這兩種反應後,總結現在我們慢慢步入「機器人時代」:人們漸漸不重視成分或材料,更重視行為上的回饋,從這些互動中認定對象究竟是物品或動物呢?
- 老人
人們步入老年,漸漸產生照護、陪伴的需求,但已經有調查和研究顯示老年照護對於照顧者來說可能面臨負擔承重、家庭分工等爭議,因此出現了這樣的討論:「我們要不要讓機器人來照顧長輩呢?」現在這已經不是新鮮的問題,也有不少電影在討論,例如<機器人與法蘭克>。
所以如果真的讓機器人進入老年人的日常,究竟會發生什麼事呢?研究員帶給一位約莫八十歲的老人一個機器人玩偶,雖然這位研究對象知道眼前的玩偶並不是真人,卻在互動過程中不斷顯現他對於機器人玩偶的情感投射,例如「當機器人玩偶發出聲音,研究對象會優先關心這個玩偶而不是身旁真正的孩子。」
特定功能的機器人也會有一樣的現象,例如只會做特定家事的機器人,到最後老人還是某種程度上像是對待人一樣地對待他。有趣的是,當孩童被問起「你們想要讓機器人幫助爺爺奶奶的生活嗎?」不少孩童表達了困惑和不安,甚至有個孩子問:「可不可以讓人陪伴他就好?」
機器人可不可以取代照護者的角色
少子化、高齡化是不少中度、高度發展國家正在面臨的社會現象。在 AI 躍升到職場應用的現在,我們同時面臨人工智慧融入生活、社會樣態逐漸改變的時代。從這些研究中我們會發現機器人的互動者的情感投射是我們值得探索的,即使在機器人已經商品化的現代,無論是研究者、機器人設計者或使用者,都需要好好思考的問題是:「我們究竟如何看到機器人?如何利用他們?機器人和真正生物的差別又在哪裡?」
參考資料
在一起孤獨:科技拉近了彼此距離,卻讓我們害怕親密交流?(Alone Together: Why We Expect More from Technology and Less from Each O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