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16
距離實習結束已經過了一段時間,現在總算有機會好好記錄這個問題。這是我在實習結報時,問的最後一個問題:有沒有什麼事情,是你們覺得在大學期間一定要做的?
(簡介一下:正職平均年齡介於 24–35 歲之間,以女性為多數,但討論時也有男性加入。)
他們真的給了很多建議,我根據自己的記憶與解讀分為以下:
讀書
有人說在大學就是要認真上課、用功學習,也有人建議可以去雙主修或輔系,「可以選擇這間大學最突出的領域的選修,或是旁聽!」例如她的學校以傳播見長,她就去那個系所修課。為什麼特別強調讀書呢?除了學生的重點本來就是讀書外,也有未來的考量:出社會後,學習的成本就會提升不少,學費明顯上升是脫離學生身份之後尋求學習資源的一大特點,且工作之餘可能已經沒有體力可以認真學習,再花時間進修更可能會影響到工作,所以在大學時期把握時間學習比未來再花更多力氣進修,顯得划算許多。
交朋友、談戀愛
「我在大學遇見的朋友也是我畢業後都還很要好的人。」有一位正職這樣說,「可以多認識人,他們有可能會和你走很久。」大學課堂人們來來去去、大家課表都不一樣,有機會遇到合得來的人真的是非常幸運的事。談戀愛我個人就覺得有點困難了,但這時候如果失戀了也不會有影響到工作的連帶效應,大學生的戀愛失敗了似乎也比較不會被閒言閒語,更不必面對親戚的各種逼問⋯⋯相較於未來,在這時候試錯的成本似乎低了些;此外,工作的社交圈或許就不會像大學一樣每天都在變動,而是真心好友留下的時刻。
分享生活
記錄生活的點點滴滴也是一個不錯的嘗試,無論是經營 YouTube、Medium 或是 Instagram 帳號都是好選擇,不僅可以留下生活回憶,也能讓更多人知道現在正在做的事情、關心的議題,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聞。
做小生意、打工
目前這兩項放在一起,是因為他們主要的收穫可能都是經濟上的。不過,「做小生意」指的可能是代購、家教、接案自由業等,可以體驗從進貨、記帳、客戶接洽到結案的完整流程,也能累積實際操作的經驗,增加商業敏銳度;打工則可以是更廣泛的工作,例如服務生、工讀、家教等,從與人相處間獲得做人處事的經驗,而且因為是不同於校園與家庭的場所,更能體會不同社會群體的文化,進而練習溝通、相處的能力。
實習
最後一點就是實習,事實上也是不少我身邊的同學、學長姐在高年級時會做的事情,甚至我的科系要求必修實習。實習有點像是學生與正職之間的過渡帶,在正式變成社會人士前,真正踏入職場的好機會。從一些小責任中認識自己、認識產業,當個領導與被領導的人⋯⋯有點難說清楚實習究竟能獲得什麼?但一位正職說起自己過去實習的經驗,她說「感覺很像人生加速器!」大概就是那樣的感覺吧!
除了以上很具體的、要做的事情以外,也有人給了我比較抽象的想法,無論是否在大學時期都是值得參考的態度:
學習犯錯
這位正職說,「只有勇敢地犯錯才能學到更多。」反省自身,不想犯錯、不會面對錯誤的老毛病是我始終無法克服的事情。當時,另一位正職說,「很多現在犯下的錯誤,以後看起來都會雲淡風輕。」後來想想這句話是對的,因為隨著時間過去,很多事情就不再需要在意了,只是當下很難接受犯錯的自己,尤其無從彌補時更是枉然。後來的我回想,或許如果我是那位正職也會說一樣安慰的話吧(笑)。
我想我會把犯錯解釋成「達不到自己或他人的期待」,但這樣當然會很累、無所適從,看著天空嘆氣無數次以後,然後繼續犯錯⋯⋯心態很糟的時候就會懷疑自己早已遍體鱗傷、還是義無反顧往前的理由究竟是什麼?
或許也沒什麼,就是在「學習犯錯」吧。
享受一切
概括全部的建議,我想就是享受一切吧。享受大學的資源、身邊的人、各種活動、認真上課⋯⋯「Just play hard, study hard.」有一位正職是這麼說的。焦慮未來終究還是未來、過去的喜怒哀樂都是木已成舟的事實,只有現在此時此刻才是真實的、才有機會付諸行動。雖然不知道以後會變成什麼樣,好好的體會這個當下,應該就很足夠了吧。
如果真要數起來,還有更多:當助教、拿獎學金、上台領獎⋯⋯真的很多可以付諸行動的建議,但我決定以最有感、最有機會成真的幾項仔細紀錄就好。我不期待自己能做到以上全部的事情,仍然覺得這些回答是實習最後讓我印象深刻的 Takeaways ,也更像是對新生活的期待,慢慢讓生活變成自己喜歡的模樣。